來到安順屯堡,仿佛讓人穿越了時空。
明洪武十四年(1381年),明太祖朱元璋為統一疆土,派軍30萬到云南平定邊境,隨后大軍在貴州安順一帶駐扎下來,實行屯軍屯田,建城戍邊,并“調北填南”,從中原、江南等地調集能工巧匠進駐黔中,在此建造房屋、開墾田地、繁衍生息。
歷經六百余年的滄桑巨變,安順屯堡人仍未改變其征南入黔時的服飾、語言、風俗、宗教、信仰以及生產生活方式,始終以中原、江淮文化為主導,在全國屯堡文化已近消失的情況下,獨立存活于黔中大地,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體系。
屯堡建筑
屯堡建筑包含了軍民兩用的一系列建筑形式,如民居、碉樓、城墻等,是屯堡文化的活化石。
安順一帶的巖石以沉積巖為主,石材薄厚多樣、硬度適中,成為屯堡人的主要建筑材料。
屯堡村寨平面布局以一條主巷道和多條小巷將各家各戶連成片,建立起“點、線、面”結合的防御體系。民居沿襲了江南、華東三(四)合院的特點,由正房、廂房、圍墻連成一門一戶的庭院。出于軍事防御的需要,民居砌有圍墻,整個民居坐落在石頭砌成的堅固高聳的圍墻內。圍墻多為圓形或半圓形,不加裝飾,隨地勢起伏而筑,并修有堅固的寨門。
民房屋頂用石板鋪蓋,因風化而變為灰白色,屋脊上鋪小青瓦,青色的線條把灰白屋面分隔開來,使屋頂呈現出一種黑白分明的層次感。居民建筑分朝門、正房、廂房,朝門成“八”字形,兩邊巨石勾壘,支撐著精雕的門頭,門頭上雕有垂花柱或面具等裝飾品。正房高大雄偉,木制的窗欞、門簪上雕刻著象征吉祥如意的圖案。廂房緊依正房兩邊而建,前面為倒座,形成四合,中間為天井,天井是用一尺厚的石頭拼成,四周布有雕刻著“古錢”的水漏。
屯堡依然保持著自己紡織制作傳統服飾的生活方式
屯堡服飾不同于一般漢族服飾,源自安徽鳳陽,取名 “鳳陽漢裝”,是屯堡文化的一個標志。以屯堡婦人的服裝服飾為例,衣服以藍色、綠色、白色和粉色為主,表現為大襟長袍,領邊、袖口綴以花邊,著彩色腰帶;在頭飾裝扮上,以銀索綰發髻,分三綹,長簪大環,腕戴銀手鐲,耳配銀質、玉石耳墜;腳穿尖頭平底繡花布鞋,所繡圖案多為農作物、花卉、吉祥鳥和常見的魚類、蝴蝶等,既體現了隨軍的簡潔,又展示出屯堡人的愛美之心。
精美的地戲面具
地戲表演
地戲是屯堡人獨有的一種頭戴木刻假面的民間戲劇,因其通常在村中空壩或平整田土上就地圍場而演,故稱為“地戲”,是“中國戲劇活化石”,2006年5月,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地戲表演的全是武戲,其劇本可以說是屯堡人景仰、傾慕、效法的英雄人物的集納。演員頭戴精美的面具,腰圍鮮艷的彩裙,身背戰旗、持戈揚戟,在一鼓一鑼的伴奏下,粗獷、原始、樸拙的跳躍和著高亢嘶啞的唱腔,年復一年,傳承至今。
在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,古老的屯堡村寨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,一些傳統文化面臨著消亡,如何保護和傳承屯堡文化,成為當下人們思考的話題。(張勇 文/圖)
來源:民航境界微信號
一審:胡曉
二審:毛麗 劉圓
三審:吳丹 趙榮雋